超滤膜清洗步骤
1.清洗前准备
清洗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,否则清洗药剂与过滤介质之间会发生不可预见的反应作用,造成超滤膜组件和管路的损害。
在清洗操作程序中, 应严格遵守清洗步骤。
第一步:评估整个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情况
了解并评估整个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情况,包括超滤前工艺、超滤预处理、管道等设备的运行情况。
第二步:检查膜系统运行情况
检查系统循环流量,供水、循环、浓排及产水压力等;检查膜系统运行和清洗记录。
第三步:拆卸并检查膜组件及连接件
拆卸弯头,检查膜组件两端是否有污染物沉积。管式膜应定期拆卸弯头并检查组件,查看是否有堵塞现象发生。检查结果可以用于评定膜系统的预过滤效果。通常境况下,应至少每两周拆卸弯头检查膜组件一次。如发现膜管内有堵塞,请及时处理。清堵请使用专用工具,在专业引导或大家的许可下进行,以防操作不当损坏膜组件。
清洗箱中加入自来水,至2/3 刻度时止,加热冲洗水到30~40℃;操作阀门,并确认均调整到冲洗状态;开启清洗泵,进行冲洗,当浓水与冲洗进水无明显差异时,冲洗完成;冲洗完成后,准备清洗药剂进行后续清洗。
2.酸洗
系统冲洗完成后,进入酸洗。
逐步加入酸性清洗剂,调整清洗液pH 为2~3,清洗药液温度控制在35~40℃左右(加热棒加热)。开启搅拌器或用清洗泵全回流(不进膜组件),以使得药液的混合均匀。
开启清洗泵,稳定后延时15秒开启循环泵进行循环清洗;清洗中应维持清洗液的水温和pH 稳定,循环清洗15分钟后,观察并记录清洗液pH值、温度、颜色以及膜通量
的变化。如颜色变化大或很浑浊则需要更换清洗液,然后继续清洗。如清洗15分钟后,pH 值波动仍≥0.5个pH 值,说明膜组件内还存在的污染物较多,且清洗出的污染物混入了清洗液,大幅影响清洗效率,且有可能再次沉积在膜面上。
循环清洗30分钟后,停机浸泡0.5~8h;浸泡完成后再循环清洗,直至清洗完成停止并排空清洗液,仍需定时检查清洗液的水温和pH 值,并及时调整;如果再次循环清洗
时清洗液颜色、pH 值和产水量趋于稳定,可以在循环清洗30分钟后结束本步加药清洗。
如果清洗液不再有颜色变化则用超滤水冲洗系统,冲洗时间根据进出水的pH 值情况,pH值不再发生变化即冲洗结束;然后停止超滤膜系统,记录运行数据,评价清洗效果。
3.酸洗后通量检测
酸洗完成后,需进行通量检测,以评估清洗效果。
如果清洗液pH 值稳定,清洗液颜色稳定,膜通量恢复至通量稳定,可结束清洗转入运行状态,否则应继续进行清洗。
注:如果与系统初次测试通量时的温度不同,后面请根据温度变化曲线校正。
4.碱洗
酸洗并通量检测完成后,进入碱洗。
逐步加入碱性清洗剂,调整清洗液pH为11~12,清洗药液温度控制在35~40℃左右(加热棒加热)。开启搅拌器或用清洗泵全回流(不进膜组件),以使得药液的混合均匀。
开启清洗泵,稳定后延时15秒开启循环泵进行循环清洗;清洗中应维持清洗液的水温和pH 稳定,循环清洗15分钟后,观察并记录清洗液pH值、温度、颜色以及膜通量
的变化。如颜色变化大或很浑浊则需要更换清洗液,然后继续清洗。如清洗15分钟后,pH值波动仍≥0.5个pH 值,说明膜组件内还存在的污染物较多,且清洗出的污染物混入了清洗液,大幅影响清洗效率,且有可能再次沉积在膜面上。
循环清洗30 分钟后,停机浸泡0.5~8h;浸泡完成后再循环清洗,直至清洗完成停止并排空清洗液,仍需定时检查清洗液的水温和pH值,并及时调整;如果再次循环清洗时清洗液颜色、pH值和产水量趋于稳定,可以在循环清洗30分钟后结束本步加药清洗。
如果清洗液不再有颜色变化则用超滤水冲洗系统,冲洗时间根据进出水的pH 值情况,pH值不再发生变化即冲洗结束;然后停止超滤膜系统,记录运行数据,评价清洗效果。
5.杀菌清洗
如果系统微生物污染严重,或者酸洗、碱洗后通量恢复效果仍无法达到清洗要求,则可考虑进行杀菌清洗。杀菌清洗通常不单独进行,而是与碱洗同步进行。
在碱洗清洗液配置完成后,加入约200ppm的NaClO(约0.2%NaClO溶液)或双氧水,混合均匀,其它操作与碱洗类似。一次完整的化学清洗(含杀菌清洗)后,通量恢复效果仍不能达到清洗要求的话,可以提高加入的杀菌剂浓度,最高浓度500ppm;必须先加碱之后再加杀菌剂,不可在中性或酸性情况下加入杀菌剂(即必须碱清洗液配制完成后再加入)。为提高杀菌清洗的效果,清洗时可延长停机浸泡时间,从30分钟延长到2~8个小时。
6.通量检测
碱洗或杀菌清洗完成后,需再次进行通量检测,以评估清洗效果。
如果清洗液pH值稳定,清洗液颜色稳定,膜通量恢复至300LMH,可结束清洗转入运行状态,否则应继续进行清洗。
注:如果与系统初次测试通量时的温度不同,后面请根据温度变化曲线校正。
- 上一篇:垃圾焚烧飞灰处理技术 [2018-4-20]
- 下一篇:膜处理的关键问题及措施 [2018-3-20]